科技赋能 河北夏种跑出“加速度”
科技赋能 河北夏种跑出“加速度”
科技赋能 河北夏种跑出“加速度”六月的燕赵大地,麦浪翻滚过后,新一轮夏种热潮正随着智能农机的轰鸣(hōngmíng)拉开帷幕。在石家庄市藁城区五丰(wǔfēng)农机种植服务专业合作社的田垄间,一台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智能播种机正以(zhèngyǐ)毫米级精度穿梭作业,一粒(lì)粒玉米种子在“智慧大脑”的指挥下精准入土——这幅现代农业生产的科技(kējì)图景,正是河北以智能化、科技化赋能(fùnéng)夏种生产的生动缩影。
在石家庄市藁城区的田间,正在进行(jìnxíng)播种作业(zuòyè)。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佳琦 摄
“现在只要提前设置好间距,机子自己就能精准播种(bōzhǒng),比以前凭眼力、经验靠谱多(duō)了!”藁城区北营村村民刘彦彬(liúyànbīn)操控着智能播种机,言语间满是对科技的赞叹。这台被称为(chēngwéi)种地界“智能小能手(néngshǒu)”的设备,每日播种量可达100多亩,较传统农机效率提升近(jìn)3倍,株距、行距误差不超过2厘米。更让刘彦彬感慨的是驾驶室里的变化(biànhuà):过去握方向盘靠手感,如今动动手指在触控屏上设定参数,播种机就能按北斗导航规划的路径自动驾驶,“连转弯都不用手动打方向,作业轨迹全在系统里记着(jìzhe)”。
记者走进农机驾驶室,亲身体验(tǐyàn)“指尖种田”的便捷:按下启动(qǐdòng)键,播种机自动沿预设航线行进,施肥(shīféi)、播种、覆土工序一气呵成,显示屏(xiǎnshìpíng)上实时更新着作业速度、深度等数据。“过去种地是面朝黄土背朝天,现在通过智能化设备看数据就能管田,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。”刘彦彬望着田垄间穿梭的“钢铁(gāngtiě)侠”,满是感叹。
在(zài)石家庄市藁城区的田间,一台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智能播种机正以毫米级精度穿梭作业。河北经济日报记者(jìzhě) 李佳琦 摄
在五丰农机种植服务专业合作社的(de)智慧农场管理平台上,合作社副理事长王光宗(wángguāngzōng)轻点鼠标(shǔbiāo),屏幕上立即呈现出(chéngxiànchū)农机作业的实时画面:左侧车辆参数一目了然,右侧作业追溯功能清晰记录着当天的播种面积、轨迹曲线。“通过云端部署和北斗定位,我们(wǒmen)在调度中心就能监工,哪里漏播、哪里密度不够,系统都会(huì)自动预警。”王光宗介绍,合作社从(cóng)2014年的3台农机发展到如今40余台,其中一半为智能农机,年服务面积从过去的1000亩跃升至如今的3万亩。
藁城区的“智慧种田”并非个例。在石家庄(shíjiāzhuāng)栾城区天亮种植专业合作社,1.3万亩紫麦刚刚完成收割,无人驾驶联合收割机(shōugējī)便已“转战”夏种战场。“收割机装了智能终端(zhōngduān),作业(zuòyè)精度高、损失率低(dī),每亩能多收几十斤粮。”负责人赵军海算着账,“夏种更得靠科技,现在北斗播种机一天能播200亩,比人工快十倍不止。”据石家庄市农业农村局(jú)数据,今年全市投入“三夏”作业的小麦联合收割机1.7万台、玉米播种机2.2万台,其中智能农机占(zhàn)比超三成,机收(jīshōu)率稳定(wěndìng)在99.9% 以上,机播率达99%,“科技范儿”已成为夏收夏种的标配。
石家庄市藁城区(qū)五丰农机种植服务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王光宗向记者介绍智慧(zhìhuì)农场管理平台。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佳琦 摄
“智慧农机是今后的发展趋势,我们的补贴政策(zhèngcè)(zhèngcè)优先支持5G、北斗(běidǒu)、无人植保等技术应用。”石家庄市农业农村局农机科科长李辉介绍,通过政策引导,石家庄无人化、智能化设备实现“飞跃式”发展,下一步还(hái)将对重点项目给予倾斜补贴。
放眼河北全省,科技赋能正让传统农事焕发(huànfā)新生。在邯郸市鸡泽县双塔镇,绿家园农机合作社的气吸式免耕智能(zhìnéng)播种(bōzhǒng)机每日作业面积从传统机型的100亩提升至200亩,每亩增产10%,降本近百元(bǎiyuán);衡水市同川(tóngchuān)开心家庭农场里,北斗导航播种机与大疆植保无人机协同作业,实现收割、播种、打药(yào)“一条龙(yītiáolóng)”,农场负责人王同川感慨:“过去夏收夏种衔接要忙半个月,现在有了现代化设备,一周就能搞定。”保定市望都县的无人驾驶玉米播种机则通过卫星(wèixīng)定位精准调节株距,为抢种节省大量时间,预计每亩产量可提高10%。
智慧农场管理平台上,显示着现代化农机在田间作业(zuòyè)的情况与数据。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佳琦 摄(shè)
河北省坚持“减损就是增产(zēngchǎn)”的(de)理念,继续深挖“减损增产”潜力(qiánlì),投入低损高效小麦联合收割机2.7万台,比上年增加1820台。其中,在邯郸大名县(dàmíngxiàn)机收减损比武现场,实测损失率降低至0.65%,超过上年0.86%的水平,优于国家提出的1%的减损目标。
省农业农村厅(tīng)农机局一级主任科员陈献亮(chénxiànliàng)介绍,接下来,他们将继续推进夏管工作,大力开展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。(河北经济日报(jīngjìrìbào)记者 贾宏博 李佳琦)

六月的燕赵大地,麦浪翻滚过后,新一轮夏种热潮正随着智能农机的轰鸣(hōngmíng)拉开帷幕。在石家庄市藁城区五丰(wǔfēng)农机种植服务专业合作社的田垄间,一台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智能播种机正以(zhèngyǐ)毫米级精度穿梭作业,一粒(lì)粒玉米种子在“智慧大脑”的指挥下精准入土——这幅现代农业生产的科技(kējì)图景,正是河北以智能化、科技化赋能(fùnéng)夏种生产的生动缩影。

在石家庄市藁城区的田间,正在进行(jìnxíng)播种作业(zuòyè)。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佳琦 摄
“现在只要提前设置好间距,机子自己就能精准播种(bōzhǒng),比以前凭眼力、经验靠谱多(duō)了!”藁城区北营村村民刘彦彬(liúyànbīn)操控着智能播种机,言语间满是对科技的赞叹。这台被称为(chēngwéi)种地界“智能小能手(néngshǒu)”的设备,每日播种量可达100多亩,较传统农机效率提升近(jìn)3倍,株距、行距误差不超过2厘米。更让刘彦彬感慨的是驾驶室里的变化(biànhuà):过去握方向盘靠手感,如今动动手指在触控屏上设定参数,播种机就能按北斗导航规划的路径自动驾驶,“连转弯都不用手动打方向,作业轨迹全在系统里记着(jìzhe)”。
记者走进农机驾驶室,亲身体验(tǐyàn)“指尖种田”的便捷:按下启动(qǐdòng)键,播种机自动沿预设航线行进,施肥(shīféi)、播种、覆土工序一气呵成,显示屏(xiǎnshìpíng)上实时更新着作业速度、深度等数据。“过去种地是面朝黄土背朝天,现在通过智能化设备看数据就能管田,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。”刘彦彬望着田垄间穿梭的“钢铁(gāngtiě)侠”,满是感叹。

在(zài)石家庄市藁城区的田间,一台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智能播种机正以毫米级精度穿梭作业。河北经济日报记者(jìzhě) 李佳琦 摄
在五丰农机种植服务专业合作社的(de)智慧农场管理平台上,合作社副理事长王光宗(wángguāngzōng)轻点鼠标(shǔbiāo),屏幕上立即呈现出(chéngxiànchū)农机作业的实时画面:左侧车辆参数一目了然,右侧作业追溯功能清晰记录着当天的播种面积、轨迹曲线。“通过云端部署和北斗定位,我们(wǒmen)在调度中心就能监工,哪里漏播、哪里密度不够,系统都会(huì)自动预警。”王光宗介绍,合作社从(cóng)2014年的3台农机发展到如今40余台,其中一半为智能农机,年服务面积从过去的1000亩跃升至如今的3万亩。
藁城区的“智慧种田”并非个例。在石家庄(shíjiāzhuāng)栾城区天亮种植专业合作社,1.3万亩紫麦刚刚完成收割,无人驾驶联合收割机(shōugējī)便已“转战”夏种战场。“收割机装了智能终端(zhōngduān),作业(zuòyè)精度高、损失率低(dī),每亩能多收几十斤粮。”负责人赵军海算着账,“夏种更得靠科技,现在北斗播种机一天能播200亩,比人工快十倍不止。”据石家庄市农业农村局(jú)数据,今年全市投入“三夏”作业的小麦联合收割机1.7万台、玉米播种机2.2万台,其中智能农机占(zhàn)比超三成,机收(jīshōu)率稳定(wěndìng)在99.9% 以上,机播率达99%,“科技范儿”已成为夏收夏种的标配。

石家庄市藁城区(qū)五丰农机种植服务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王光宗向记者介绍智慧(zhìhuì)农场管理平台。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佳琦 摄
“智慧农机是今后的发展趋势,我们的补贴政策(zhèngcè)(zhèngcè)优先支持5G、北斗(běidǒu)、无人植保等技术应用。”石家庄市农业农村局农机科科长李辉介绍,通过政策引导,石家庄无人化、智能化设备实现“飞跃式”发展,下一步还(hái)将对重点项目给予倾斜补贴。
放眼河北全省,科技赋能正让传统农事焕发(huànfā)新生。在邯郸市鸡泽县双塔镇,绿家园农机合作社的气吸式免耕智能(zhìnéng)播种(bōzhǒng)机每日作业面积从传统机型的100亩提升至200亩,每亩增产10%,降本近百元(bǎiyuán);衡水市同川(tóngchuān)开心家庭农场里,北斗导航播种机与大疆植保无人机协同作业,实现收割、播种、打药(yào)“一条龙(yītiáolóng)”,农场负责人王同川感慨:“过去夏收夏种衔接要忙半个月,现在有了现代化设备,一周就能搞定。”保定市望都县的无人驾驶玉米播种机则通过卫星(wèixīng)定位精准调节株距,为抢种节省大量时间,预计每亩产量可提高10%。

智慧农场管理平台上,显示着现代化农机在田间作业(zuòyè)的情况与数据。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佳琦 摄(shè)
河北省坚持“减损就是增产(zēngchǎn)”的(de)理念,继续深挖“减损增产”潜力(qiánlì),投入低损高效小麦联合收割机2.7万台,比上年增加1820台。其中,在邯郸大名县(dàmíngxiàn)机收减损比武现场,实测损失率降低至0.65%,超过上年0.86%的水平,优于国家提出的1%的减损目标。
省农业农村厅(tīng)农机局一级主任科员陈献亮(chénxiànliàng)介绍,接下来,他们将继续推进夏管工作,大力开展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。(河北经济日报(jīngjìrìbào)记者 贾宏博 李佳琦)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